央廣網(wǎng)首頁

一鍵登錄

首頁  |  快訊  |  新聞  |  評論  |  財經(jīng)  |  軍事  |  科技  |  教育  |  娛樂  |  體育   |  生活  |  公益  |  女性   |  旅游  |  汽車  |  圖片  |  視頻  |  社區(qū)

新聞中心 > 央廣網(wǎng)國內(nèi) > 國內(nèi)滾動

農(nóng)科院專家張泓的“土豆故事”:馬鈴薯變身記

2015-01-28 09:58:00  來源:新華網(wǎng)  說兩句  分享到:

  從那時起,張泓和團隊里的20個成員便沒有周末和假期。一早準(zhǔn)點來到實驗室,一份3公斤的混合粉,調(diào)試各種指標(biāo),開始攪拌,成型后,切條入鍋,最終檢驗品質(zhì)。這一套流程,他們不知做了有多少次,扔掉的破面皮、煮爛斷掉的面條更是家常便飯,組里的學(xué)生們都儼然成了面點專家,和面、餳面、煮面、制鹵,都不在話下。

  試驗在不斷推進。2013年年底,含量達20%的馬鈴薯面條試驗成功,2014年春天,含量達35%的馬鈴薯面條順利問世,其色澤、硬度、黏性、拉伸阻力等十幾個指標(biāo)同時達標(biāo)。“馬鈴薯成為主糧的技術(shù)可行性被認定,這是突破性的進展!”張泓回憶。

  聽到喜訊,農(nóng)業(yè)部副部長余欣榮來到了加工所,端起這一碗泛著土豆清香的面條細細品嘗!斑@東西,我愛吃!”

  “要讓小土豆化作主食走進工廠、學(xué)校、千家萬戶”

  伴隨著試驗的成功,2014年3月,國家馬鈴薯主糧化課題組正式成立,而加工所另一位研究員木泰華團隊研發(fā)馬鈴薯面包饅頭的項目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。在中國農(nóng)科院科技創(chuàng)新工程、加工所重點項目等一系列支持下,張泓的研究走向縱深。

  在他的實驗室展臺上,記者看到了含有不同比例馬鈴薯粉的“花樣”主食:含量55%的米粉、含量30%的復(fù)合配方米、含量10%的玉米復(fù)合配方米、含量35%的冷凍生切面……這些成果外觀上與米粉、大米、玉米幾乎一模一樣,口感上幾無差別,反而還帶有一絲土豆的清香。此外,還有各種口味的馬鈴薯面點、蛋糕、餅干、粽子和沖調(diào)羹。小小土豆,在這里有了72變。

  然而,張泓沒有滿足!耙驗榛旌厦娴奶厥庑,一般的面條加工設(shè)備完全不適合馬鈴薯專用。要想讓馬鈴薯主食走出實驗室,還要靠能大規(guī)模生產(chǎn)的好裝備!

  在他的實驗室里,記者看到了最新研制出來的“一體仿生搟面機”。這個兩米見方、锃光瓦亮的裝置,集合了馬鈴薯全粉的和面、餳面、壓面、切面等一系列工序,只要按下啟動鍵,只需幾分鐘,含馬鈴薯全粉達到35%以上的馬鈴薯面條,就被生產(chǎn)了出來。

  “這臺機器每小時可以供應(yīng)150個人同時用餐,價格在13萬元左右,完全可以支撐一個家庭面館式的微小企業(yè)的運營!睆堛榻B,以此為基礎(chǔ),馬鈴薯掛面細面、寬面出成率均達到80%以上,每小時生產(chǎn)能力可達1噸的馬鈴薯面條專用示范生產(chǎn)線也試驗成功。

  而一米見方的馬鈴薯米粉加工機則更顯小巧,使用時,只需將原料85%的大米和15%的鮮薯配好,在加入清水,放入機器上方入口,數(shù)分鐘后,細長而潔白的米粉就直接從機器下方順利傾瀉而出,可謂方便快捷。

  而今,隨著馬鈴薯主糧化納入國家戰(zhàn)略的消息傳出,小土豆“變身”第四大主糧之路備受關(guān)注,張泓的日子越發(fā)忙碌了,技術(shù)和裝備的突破工作仍將繼續(xù)。

  “今年的目標(biāo)是爭取能讓馬鈴薯全粉在主糧的配比含量達到50%以上,同時也要研發(fā)適合家庭自制主食的微型面條機!睆堛嬖V記者,“以此點滴的助力支持馬鈴薯主糧化,愿小土豆化作營養(yǎng)健康的新主食走進工廠、學(xué)校、千家萬戶!

  相關(guān)鏈接

  在近日舉行的“馬鈴薯主糧化戰(zhàn)略研討會”上,農(nóng)業(yè)部副部長余欣榮表示,要推進馬鈴薯主糧化,在不擠占三大主糧的前提下,由目前的8000多萬畝擴大到1.5億畝,使馬鈴薯主糧化產(chǎn)品在馬鈴薯總消費量中的比重顯著提升,讓馬鈴薯逐漸成為水稻、小麥、玉米之后的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。

  (光明日報記者 楊舒)

編輯:劉明霄作者:

頭條推薦

參與討論

我想說

302 Found

302 Found


nginx
302 Found

302 Found


nginx
302 Found

302 Found


nginx